发布时间:2025-04-05 07:52:13 来源:知晓天下网 作者:夜风
新华社石家庄12月30日电,2024年12月30日,河北省邯郸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被告人张某某、李某、马某某故意杀人一案,对被告人张某某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无期徒刑,剥夺政治权利终身;对被告人李某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;被告人马某某依法不予刑事处罚。邯郸市中级人民法院、邯郸市人民检察院提出司法建议、检察建议,经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评估同意,相关公安机关和教育部门依法决定对马某某进行专门矫治教育。法院经审理查明:被告人张某某、李某(均时年13周岁)与同班同学王某某(被害人,殁年13周岁)存在矛盾,经张某某提议,二人多次共谋杀害王某某后平分王某某钱财。张某某选定一废弃蔬菜大棚为作案地点,并提前携带铁锹挖坑进行犯罪准备。2024年3月10日下午,张某某将王某某骗出,因李某的电动自行车需置于被告人马某某(时年13周岁)家充电,李某骑马某某的电动自行车载马某某,张某某骑自己的电动自行车载王某某,共同前往张某某事先选定的蔬菜大棚。途中,李某受张某某指使将二人欲杀害王某某一事告知马某某。四人进入大棚后,张某某首先持铁锹动手并直接实施杀害王某某的行为,李某帮助控制王某某,马某某见状离开大棚。张某某、李某共同致王某某死亡后,将尸体掩埋。三被告人骑电动自行车逃离现场,张某某将王某某手机微信账户中的钱转入自己微信后与李某平分,将王某某手机卡取出指使马某某砸毁,将手机交由李某扔弃。案发后,马某某首先交代并指引公安人员找到埋尸现场。河北省邯郸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,被告人张某某、李某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,其行为均已构成故意杀人罪。张某某、李某经预谋后将被害人王某某杀害并埋尸,手段特别残忍,情节特别恶劣,作案时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,依照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十七条第三款的规定,应当负刑事责任。张某某提议杀人并纠集他人参与,提前进行犯罪准备,直接实施致被害人死亡的行为,系共同犯罪中罪责最为突出的主犯。李某积极参与预谋并实施杀人行为,事后与张某某平分赃款,在共同犯罪中亦系主犯,罪责小于张某某。被告人马某某在去作案现场途中得知被告人张某某、李某欲杀害王某某,并跟随前往。在目睹实施杀人时,即离开现场,后帮助毁灭被害人的手机卡,参与了张某某、李某杀害王某某的共同犯罪。鉴于马某某在共同故意杀人犯罪中,未参与犯罪预谋,未实施具体加害行为,依照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十七条第五款的规定,不予刑事处罚。相关公安机关和教育部门依法决定对马某某进行专门矫治教育。这则报道非常详实地描述了整个案件过程,以及行凶的3人各自扮演的角色。其中,有两个主犯,根据案件具体实施情况来判定罪责,分为最为突出的主犯和主犯,张某某和李某分别被判处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十二年。而另一个马某某在整个作案过程中,并未直接参与杀人,罪责较轻,免于刑事处罚,进行专门矫治教育。值得注意的是,哪怕是如此恶劣的预谋行凶事件,一审并没有对嫌疑人判处死刑。背后的根本原因,与未成年人保护法有一定关系。因为,被告人张某某、李某,在案发时均时年13周岁。针对此事,网友们高度关注并纷纷议论,各抒己见。我们来看部分网友的评论和观点:无论犯罪时年龄有多大,只要是犯了故意杀人罪的,必须死刑。因为他们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就是社会的潜在隐患,必须斩草除根。手段残忍,情节恶劣必须从重从快全部死刑,以戒后人,维护社会安定。三个人,一个无期,一个十二年,一个不追究刑事责任,这种判决未来的校园暴力和霸凌不敢想象会有多少。马某某为什么免于处罚?他知道王某某被害,明知结果而不报警,导致被害人惨死,仅矫治教育,情节太轻了。如果社会都这样,谁还主动提供线索。我感觉,未成年人保护法,并不是保护他们犯罪后的保护,而是应该在他们有了犯罪事实后,按照刑法的规定执行,并不是对他们的犯罪事实的保护。那样的话,未成年人的犯罪,就没法制约和控制了。虽然说该判决在未成年里已经算重的了,对我们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很大的挑战,但是不知为何还是担心,这些孩子放出来以后还是怕会危害社会。支持法院判决!检察机关对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核准追诉,根据查明的案件事实、犯罪情节、认罪悔罪态度等,追究刑事责任,坚决维护司法权威!震慑未成年人犯罪!从网友的留言来,针对这起案件的判决结果,网友们基本持两种观点:其一,认为判罚尺度还可以加大,担心刑满释放后继续作恶,认为必须“斩草除根”。其二,认为判罚合理,检察机关对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核准追诉,这已经是未成年人犯罪处罚最重的了,邯郸未成年人谋杀同学事件发生后,引发网络轩然大波,被网友们高度关注。特别是曝光一旦发生校园霸凌事件,很多网友就会对邯郸事件反复提及。因此,这起案件的处理,俨然成为未成年人犯罪处理的标杆性案例,这对于未来对类似刑事案件的处理,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和作用。尽管很多网友认为,霸凌只有零次和无数次,认为必须对犯罪人员杀之而痛快。但是,他们毕竟是未成年人,在司法领域还是有“网开一面”“刀下留人”,给未成年人改过的一次机会。对于家长和学生来说,必须不断警惕校园霸凌事件。当孩子面对校园霸凌,必须第一时间寻求家长和老师的帮助,必要时报警处理。学校、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,对施暴者给予严厉惩处,营造一个零容忍的氛围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相关文章
随便看看